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环境监测条例》
作者:365bet亚洲体育 发布时间:2025-11-09 09:37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环境监测条例》答记者问 2025年11月7日 07:0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问: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环境监测条例》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司法部、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就《条例》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规定》出台的背景。答: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党中央党组、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要素覆盖完整、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相对先进的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对支撑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当前生态环境监测领域仍面临监测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数据质量保障监测有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在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生态环境监测专门行政法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度。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制度化水平,为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问:此次制定《条例》的总体思路是什么?答:《规定》主要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围绕生态环境监测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制度设计的连贯性和有效性。二是摸清主要行政法规在生态环境监管领域的定位,重点建立基础制度、明确总体要求。三是统筹衔接《生态环境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构建制度合力。问:法规将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公共监督?答:一是规定生态环境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分级分类、共建共享的原则,组建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并推进联动。二是统一规划国家和地方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建设,加强监测点管理保障和运行。三是组织开展重点区域、流域、海域和整个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四是加强各类污染源监管监测和生态环境风险监测预警。五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管理体系,提高应急监测响应水平生态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问:《条例》对规范企业事业单位自我监测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具有法定监测义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依法开展自行监测,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规范自我监测,条例主要规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明确规定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对其污染物、温室气体等排放情况以及建设项目、生态和突发事件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自我监测。二是开展自行监测,必须按照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监测计划。视频监控设备必须在重点监控点安装使用,并按规定与相关部门联网。三是进行自我监测,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监测设备,并定期维护、保养、定期检定、校准。自动化监测设备应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四是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数据质量管理体系,不得以任何方式错误合并跟踪数据;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依法公开自我监测相关信息,接受社会监督。问:法规将如何引导和规范技术服务机构监测健康发展?答:技术服务机构是指受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委托,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设备运维等服务。目前,技术服务机构广泛参与公共监测和自我监测,在数据质量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条例》把规范和引导技术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一是规定提供生态环境监测相关服务的技术服务机构必须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技术人员和管理管理,并向环境生态主管部门备案。二、技术服务机构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开展相关业务,不得接受超出其业务范围的委托或者违规转委托委托业务。不得同时接受可能存在利益冲突的发起。三是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监测服务必须遵守监测标准和生态环境标准,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按照规定保存监测数据、记录等相关资料。四是根据规模、技术能力、信用状况等,对技术服务机构实行分级分类管理。五是生态环境监测相关行业组织要建立健全行业标准,加强自律管理。问:《条例》在防范和处罚追踪数据虚假追踪方面有何规定?答: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反映生态环境效果的主要依据。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实施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针对实践中存在的监测数据虚假问题,《规定》规定:一是切实落实责任。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错误过滤的责任制度和工作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全面。同时,企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技术服务机构及其负责人对跟踪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二是严格规范行为。国家工作人员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以任何方式实施监视。数据是假的。第三个一是强化责任追究。针对政府工作人员及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技术服务机构对监测数据的过滤行为,对相关单位和个人规定了严格、明确的法律责任。通过罚款、停工停业、吊销资质证书、禁止上班等“组合”,有效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强大震慑力。 (编辑:单小兵)
电话
020-66888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