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生,我每天都吃降糖药,但为什么血糖还是很高?”在空腹血糖8.2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3.6mmol/L的数据旁边,有“吃半碗饭”、“加班后吃一顿夜宵”等粗体字样。这样的场景在内分泌门诊屡见不鲜——2025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仅为45.8%,其中62%的并发症来自“单一控糖、忽视综合管理”。 2型糖尿病:不是“终生的枷锁”,而是“可控的伙伴”。很多人一听到“2型糖尿病”,就认为这是一种“终生疾病”,必须终身服药。但事实是:2型糖尿病并不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终生疾病”,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管理“缓解”的慢性疾病。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早期通过干预(如减轻5%-10%的体重),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即在不服用抗糖尿病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内。这意味着您不必终生被“糖尿病”这个标签所束缚。身体发出的“预警”。 2型糖尿病往往有隐藏的开始,但仔细观察仍能揭示线索: 1.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细胞不能复制葡萄糖,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以获取能量。 2、经常口渴烦渴: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身体急需换水。 3. 尿频和夜尿:肾脏试图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 4.持续疲劳和虚弱:细胞能量供应不足。 5.视力模糊:血糖波动导致晶状体渗透压变化 6.伤口愈合缓慢:高血糖影响免疫功能7、皮肤瘙痒、易感染:高血糖为细菌和真菌提供了“滋生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特别是有体重超标、糖尿病家族史、血压等危险因素,应及时检查血糖。控糖“五驾马车”:综合治理是关键。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吃药”,而是需要“五驾马车”齐头并进:1.糖尿病教育:了解疾病本质,掌握自我管理技巧2.饮食控制:合理饮食是控糖的基础3.运动治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利用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5.自我血糖监测:了解血糖变化,及时调整计划。只有综合治理才能实现效益d糖稳定性。饮食控糖:重要的不是“饿”,而是“吃得聪明”。很多人认为控糖就是“少吃糖”,但这实在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控糖饮食是“聪明吃”而不是“挨饿”。 1. 关注低血糖指数(GI)食物:选择全谷物(燕麦、糙米、藜麦)而不是精制白米和白面条。多吃绿叶蔬菜(菠菜、西兰花、芹菜)和适量食用豆类(黄豆、黑豆、扁豆)。 2、膳食比例均衡:蛋白质:15%-20%(鸡胸肉、鱼、豆腐)脂肪:30%(主要是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坚果)碳水化合物:45%-60%(选择低GI碳水化合物)3、总量控制:根据体重和活动水平调整。建议分餐:三餐+两份零食,避免暴饮暴食。 4.限制盐和酒精:每天使用5克盐(大约一瓶啤酒瓶盖)的酒精会干扰降低降糖药物的作用,增加低血糖的风险。运动控糖:不是“拼命跑”,而是“坚持运动”。很多人认为运动就是“跑步”。事实上,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是“轻度、持续”。 1.每周≥150分钟的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每天30分钟,每周5次游泳:每周2-3次,每次30-45分钟骑自行车:每周3-4次,每次20-30分钟2.结合阻力训练每周2次:哑铃训练:每次15-20分钟弹力带:每次10-15分钟 体重训练:如深蹲、俯卧撑 3.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3-5分钟,饭后步行10-15分钟,有利于控制血栓 4.运动前后监测血糖:空腹运动时避免随身携带糖果,并配合降糖药物控制血糖gar:不是“随便吃”而是“科学用”。很多人认为“吃药可以控制血糖”,但用药需要科学指导。 1.常用药物: 二甲双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SGLT-2抑制剂:维持血糖,还能保护心脏和肾脏。 GLP-1受体激动剂:具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减少肌肉损失。血糖监测:不是“盲测”,而是“有针对性”。血糖监测不是“随意测量”,而必须有目标和计划。 1.研究目标空腹:空腹血糖:4.4-7.0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2.监测频率:初始阶段:每日监测 稳定期:每周监测2-3次 调整计划时:增加监测频率 3.记录与分析:记录血糖值,以及运动、验血波动规律,并讨论与医生制定调整计划。中号任何人都认为糖尿病是“不可逆转的”,但事实是:早期干预和减肥5%-10%就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 2型糖尿病不是“终身枷锁”,而是“可控伙伴”。通过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合理用药、定期监测,您可以完全控制血糖,过上健康自由的生活。请记住:控糖不是“对抗糖”,而是“与糖共舞”。并不是要完全戒糖,而是要科学管理糖的摄入和消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